家人们,今天我们不开箱,不测评,我们来一场穿越时空的金融考古!坐稳扶好,我们要把时间机器调到1997年,一个神奇的年份。那一年,《泰坦尼克号》还没撞上冰山但已经准备全球圈钱,香港刚刚回家,我们很多人可能还在玩泥巴或者在为期末考试头秃。但就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国的债券市场上,一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腥风血雨”正在上演,主角就是那个让无数大佬心惊肉跳又欲罢不能的东西——97年美债收益率。
话说在前面,美债收益率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金融市场的“天气预报员”。它一哆嗦,全球资本都得跟着打个喷嚏。尤其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那更是重量级,简直是无风险资产界的扛把子,全球资产定价的“定海神针”,懂的都懂。
好,背景介绍完毕,让我们正式进入1997年的剧情。年初的时候,美国经济那叫一个“风景这边独好”。互联网的泡沫正在吹起,纳斯达克指数像坐了火箭,人人都在谈论“新经济”,感觉随便买个带“.com”的股票就能实现财富自由。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是那位留着标志性灰发、说话云山雾罩的大佬——艾伦·格林斯潘。他老人家看着欣欣向荣的经济,心里却犯嘀咕:“哎呀,这火烧得有点太旺了,是不是得给你们这帮小年轻降降温?”
于是,在1997年3月25日,格林斯潘老爷子出手了!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三年来的首次加息。消息一出,市场直接“地铁老人看手机”——一脸懵圈。加息意味着啥?意味着借钱的成本高了,市场的流动性要收紧了。美债收益率作为市场利率的标杆,立马就有了反应。10年期美债收益率应声上扬,蹭蹭地就往7%的高位冲刺。那感觉,就像你正在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班主任抓去办公室训话,气氛瞬间就凝固了。
当时的华尔街交易员们,估计个个都是“压力山大”。手里的债券价格“duang”一下就往下跌(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是反向关系,这个要记牢,期末要考!)。做多债券的基金经理们,估计心都凉了半截,纷纷大喊“栓Q,我真的会谢!”。整个上半年,美债市场的主旋律就是“加息预期”和“通胀担忧”,收益率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高位反复横跳,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心脏强度。
你以为这就是1997年美债收益率的全貌了?Naive!真正的“史诗级副本”还在后头。就在大家还在消化美联储加息的威力时,一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改写了剧本。这股力量,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泰铢一天之内暴跌近20%。这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场金融海啸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从泰国到菲律宾,从马来西亚到印度尼西亚,再到韩国,一个个经济体被国际游资(没错,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基金就是那个最靓的仔)冲得七零八落。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楼市崩盘,哀鸿遍野。这波操作,简直是“杀疯了”。
这时候,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全球的资本,尤其是那些从亚洲新兴市场仓皇出逃的“惊弓之鸟”,它们要去哪里避险呢?答案只有一个:美国国债市场。当时的美债,就如同诺亚方舟一般,成为了全球避险资金的“唯一滴神”。大家想啊,外面都打仗了,哪里最安全?当然是装备最好、血条最厚的那个老大哥家里啊!
于是乎,海量的资金疯狂涌入美国国债市场,抢购美债。买的人多了,债券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根据我们前面说的反向关系,价格一涨,收益率就得掉头向下。之前还雄赳赳气昂昂冲向7%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画风突变,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启了“自由落体”模式。这下跌速度,比博尔特冲刺还快,比你老板给你画的饼消失得还彻底。
从7月份开始,一直到年底,97年美债收益率的走势图,就像一个高台跳水冠军的完美表演。一路向下,头也不回。到了年底,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跌破了6%,甚至一度逼近5.7%的水平。这上蹿下跳的,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上半年还在为收益率太高而发愁的投资者,下半年又开始为收益率太低而头秃,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所以,回顾整个1997年,美债收益率的走势完全就是一个大写的“V”字反转(或者说是一个倒过来的“√”)。上半年是“通胀焦虑症”,怕经济过热,收益率涨。下半年是“避险依赖症”,怕全球危机,收益率跌。格林斯潘本来想踩一脚刹车给经济降温,结果亚洲金融风暴直接把空调开到了零下十八度,这波操作属于是“万万没想到”了。
对于当时的市场参与者来说,1997年绝对是记忆深刻的一年。做对了方向的,可能已经“走上人生巅峰”,而做错了方向的,可能就只能“天台排队”了。这生动地告诉我们,金融市场里,最大的黑天鹅,永远是你意想不到的那一只。你以为你在第一层,格林斯潘在第五层,其实市场在第十八层地狱等着你。
整个故事看下来,97年的美债收益率就像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戏精”。年初还是一副“我是大哥我怕谁”的上涨姿态,年中突然就被一个来自亚洲的“程咬金”打得找不着北,最后只能乖乖躺平。这其中的逻辑转换之快,剧情反转之烈,让无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的眼镜碎了一地。
所以,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看着那条比心电图还刺激的收益率曲线,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收益率曲线其实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根非常非常长,而且特别劲道的兰州拉面,那么格林斯潘当年加息,是不是只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这根面条吸溜进嘴里,同时还不让汤汁溅到他的领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