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老铁们!还记得2017年的A股市场吗?要说那一年,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有人数钱数到手软,有人却只能对着K线图默默流泪。那会儿的市场,简直就是一场“冰与火之歌”,白马股一路狂奔,小盘股却跌得妈都不认识。今儿咱们就来一起扒一扒2017年大盘那些事儿,看看当年谁是“人生赢家”,谁又不幸沦为“韭菜中的战斗机”!
说到2017年,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价值投资”的回归。哎呀妈呀,之前那些讲故事、炒概念的,一下子就失宠了,反倒是那些业绩扎实、分红大方的“老实人”成了香饽饽。整个市场都在给这些绩优蓝筹股点赞,什么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格力电器,股价那叫一个蹭蹭往上涨,简直就是“股王争霸赛”的现场直播。那时候,“漂亮50”这个词儿简直刷爆了朋友圈,手里有这50只股票的,感觉自己就是股神附体,走路都带风!
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一方面,宏观经济保持了一个稳中有进的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初显成效,很多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业绩真的好看了。另一方面,监管层对炒作的打击力度加大了,什么“妖股”啊、“壳资源”啊,都开始变得没那么好玩了。资金自然就往那些有基本面支撑、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上靠拢。机构投资者特别是QFII、陆股通资金,都偏爱这些“大块头”,他们的买入也进一步推升了这些股票的价格。所以,当年买了茅台的哥们姐们,估计都赚嗨了吧?没买的,可能就只能在天台吹吹风,感叹一句“爷青结”了。
与白马股的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盘股和创业板的“至暗时刻”。2017年的创业板指数,那简直就是一路“跌跌不休”,把多少怀揣“一夜暴富”梦想的股民,直接打回了现实。好多之前靠题材炒作起来的小票,估值高的离谱,遇到市场风格一切换,立马就现了原形。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市场的流动性不像以前那么宽松了,对那些高估值、高负债的“小而美”公司来说,压力山大。加上IPO常态化,新股发行提速,那些“壳资源”的价值也大打折扣,想靠卖壳发财的,估计也得凉凉了。
所以说,2017年A股市场呈现出了一个特别明显的“二八分化”格局。百分之二十的股票涨得飞起,百分之八十的股票却在泥潭里挣扎。手握白马股的,每天都是阳光灿烂,心情舒畅;手里全是小盘股的,那简直是“日日维权,夜夜哭泣”,感觉人生都要灰暗了。那时候,段子手们都说:“跟着漂亮50有肉吃,跟着创业板吃土。”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现状。有多少人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别问,问就是“韭菜的自我修养”。
除了内部结构性行情,2017年还有一些大事件搅动着市场。最重磅的,莫过于MSCI宣布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这消息一出,整个市场都沸腾了,虽然只是初步纳入,但意义非凡啊!这代表着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提升,也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机构资金流向A股,对A股的国际化进程和投资理念的成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短期内可能没看到大水漫灌,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还是挺值得期待的。
当然,还有雄安新区概念的横空出世,那也是2017年的一大看点。消息刚一公布,相关概念股立马就被资金炒上了天,连续好几个涨停板,把人都看傻了。但这种纯粹的题材炒作,往往都是“一日游行情”,等到炒无可炒,股价也就跟着“凉凉”了。很多追高的散户,估计又成了“接盘侠”,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追涨杀跌,越追越跌。”
2017年,整体来看,上证指数虽然是震荡向上,但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的结构性牛市。大盘指数虽然涨了,但很多人的账户却是绿油油的,甚至还亏钱。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不是所有股票都会涨,选对方向比什么都重要。那时候,你是不是也开始思考:“到底是价值投资香,还是题材炒作猛?”这个问题,可能每个股民都有自己的答案吧。市场就是这么神奇,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惊吓。那一年,炒股的你,是赢麻了,还是亏惨了呢?评论区里,敢不敢说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