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老爷们,今天咱们来聊点刺激的,不聊八卦,不聊明星,咱们来一趟穿越时空的金融历险记,扒一扒咱们爷爷的爷爷辈儿,是怎么在北京城里玩心跳,搞“投资”的。主角,就是那个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比过山车还刺激的——民国北京证券交易所!你以为炒股是现代人的专利?你以为“韭菜”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物种?图样图森破!咱们今天就去看看,一百多年前的老北京,那帮“老炮儿”是怎么被割得明明白白的。
话说那是1918年,一战的硝烟刚散,全世界都弥漫着一股“搞钱搞钱”的骚动气息。咱们的北洋政府,那叫一个穷得叮当响,军阀混战,今天你上台明天我掌权,兜比脸还干净。咋办?没钱还想打仗,还想发工资?那必须得想辙啊!于是,几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或者说臭名昭著)的大佬闪亮登场了。谁呢?就是后来在“五四运动”中被学生们点名要“捶”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这“三巨头”。这几位爷,政治上玩得溜,经济上更是“理财鬼才”。他们一合计,哎,搞个证券交易所吧!这玩意儿来钱快,既能帮政府发行公债“圈钱”,咱们自己也能在里面上下其手,简直是YYDS!
于是乎,在官方盖章认证下,中国第一家由政府批准、官商合办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就这么横空出世了。开业地点选在了北京前门外的西河沿,那地方在当时可是妥妥的金融街,银行、钱庄扎堆,相当于民国版的“华尔街”。开业那天,那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路神仙都来了,政界要人、银行大班、商界名流,一个个西装革履,油头粉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顶流明星开演唱会呢。交易所的理事长,名叫张家骧,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时任中国银行的总裁。这阵容,这排场,简直是告诉全北京城的百姓:跟着我们混,有肉吃!
那么问题来了,这交易所里,到底都交易些啥玩意儿呢?别以为跟现在一样,茅台、宁德时代随便买。那时候的交易大厅里,最硬的通货是啥?是“公债”!没错,就是北洋政府打的各种白条。什么“九六公债”、“整理公债”,名目繁多,本质上就是政府跟你借钱,承诺给高利息。这玩意儿风险大不大?废话,政府都快揭不开锅了,说不定哪天就换届了,你这白条找谁要去?但架不住它利息高,噱头足啊!当时的宣传口号放现在,绝对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皇城根下住别墅!”
除了公债,还有少量几家公司的股票,比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些“国家队”的股票,还有一些像什么矿业公司、纺织公司的股票。但那会儿,大部分人压根搞不懂啥叫“市盈率”,啥叫“基本面”,他们只认一个字——涨!只要今天买了明天能涨,那就是好票!这种狂热的气氛,迅速从金融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都卷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投机狂潮,史称“信交风潮”。
那场面有多疯狂?这么说吧,拉洋车的师傅在胡同口歇脚,聊的不是哪家的大白菜便宜,而是“哥们儿,你那‘九六公债’今天涨了没?”;政府里的小科员,几个月工资凑一起,一把“梭哈”进去,就等着财务自由,迎娶白富美;就连后宅的太太小姐们,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托人去交易所“搏杀”一番。整个北京城都疯了,交易所门口天天人山人海,跟赶大集似的。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满天飞,今天说这个军阀要打赢了,相关的公债得涨;明天说那个公司挖到金矿了,股票得翻倍。人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是下一个巴菲特。
交易所里的那些经纪人,更是赚得盆满钵满。他们穿着最时髦的西装,嘴里叼着雪茄,手指在电话和报价板之间翻飞,随便一个指令,就是几千上万大洋的流水。他们靠着信息差和各种“骚操作”割韭菜,比如“空盘”,就是自己手里没货,先卖给你,赌价格会跌,然后再低价买回来交割。这种玩法,简直就是把普通股民按在地上摩擦。但沉浸在暴富美梦里的人们,哪管这些?他们只看到邻居老王昨天投了100块,今天就变成200块,眼睛都红了,心想“我上我也行”!
然而,泡沫吹得再大,也终有破灭的一天。到了1921年,风向突然就变了。一方面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另一方面是上海的交易所率先崩盘,恐慌情绪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了北京。之前那些被爆炒的公债和股票,一夜之间变成了烫手山芋。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交易所里全是卖单,根本没人接盘。前几天还幻想着开汽车、住洋房的“大冤种”们,瞬间被打回原形,甚至血本无归。
崩盘之后,那叫一个惨烈。有人一夜之间从中产变成了赤贫,倾家荡产;有人借了高利贷炒股,被逼得走投无路,选择“天台排队”;更多的人是拿着一堆已经变成废纸的股票和公债凭证,欲哭无泪。那些印制精美、花纹繁复,堪比艺术品的股票,曾经是财富的象征,如今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糊墙或者引火了。北京城里一度流行一种说法,说某某家的墙纸真别致,凑近一瞧,好家伙,全是当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发行的股票!这可真是史上最贵的“壁纸”了。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第一次辉煌(或者说疯狂),就这样以一地鸡毛收场。它并没有就此消失,在后来的几十年里,随着政局的动荡,它也是几度开开关关,成了时代的晴雨表。军阀来了,关一阵;国民政府来了,又开一阵;日本人来了,再被“改造”一番。它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看着北京城里的风云变幻,看着一代又一代的投机者,带着不同的梦想冲进来,最后带着相似的结局走出去。
那些当年的风云人物,曹汝霖、陆宗舆等人,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自然是毫发无伤,甚至可能还大赚了一笔。他们就像是开了上帝视角的玩家,看着无数普通人在他们设定的规则里狂欢,然后被收割。而那些被割的“老祖宗级别的韭菜”们,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悲欢,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载和传说,供后人唏嘘。哎,你说那些当年没来得及兑现的股票,后来都拿去干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