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今天咱们不聊什么赛博朋克,也不追什么元宇宙,咱们直接把时间拨回到遥远的1986年,上海滩风云际会的那一年!别以为1986年只有老歌和复古风,那一年,有个地方悄咪咪地搞了个大动作,简直就是中国金融史上的“盘古开天辟地”,比《觉醒年代》还让人热血沸腾,它就是——1986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啥我给“所”字打引号呢?嘿嘿,这背后故事可长了,听我慢慢给你扒拉!
你可能要问了,1986年上海就有证券交易所了?哥们儿,你是不是记错了?那不是1990年才成立的吗?没错,你说的1990年是“正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那可是个有牌有照、国家认证的“高富帅”。但咱们今天聊的1986年,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而是一个带着点地下气质、带着点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联盟”。它没有亮堂堂的交易大厅,也没有西装革履的交易员,甚至连“交易所”这三个字,在当时都像烫手山芋一样,轻易不敢提。它更像是一个秘密基地,一个金融小白们勇敢试水的小池塘,却是未来巨浪的起点,YYDS!
那这事儿是怎么闹起来的呢?故事的主角之一,得提到一家叫做“飞乐音响”的公司。你没听错,就是那个生产收音机、磁带播放机的飞乐音响。在1984年,它发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批股票,总面值才50万元,跟现在动辄几十亿的IPO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就是这批股票,在1986年,居然开始允许在上海的静安证券业务部进行“柜台交易”!卧槽,柜台交易!想想看,是不是有点像你在银行窗口取钱,或者在邮局买邮票的感觉?只是这次,你买的是“股票”!这操作,简直是“活久见”系列!
话说这个静安证券业务部,在当时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金融中心,它只是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部下面的一个“小透明”业务点。但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在1986年9月,突然间就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啥?因为这里诞生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交易”!之前是发行,现在是交易,意义完全不一样啊!这就好比你有了个宝贝,以前只能自己藏着掖着,现在突然有个地方允许你拿出来跟别人换钱,那心情,简直比过年还激动,有木有?!
当时的交易现场是啥样的?你以为是现在大屏幕上红红绿绿的K线图吗?想多了!那会儿根本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所有交易都是人工完成的。股民们手里攥着一张张纸质的股票凭证,排着长队,在柜台前,用最原始的口头询价、手写单据的方式进行买卖。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像大爷大妈排队买菜,或者去银行取养老金?只不过,他们买卖的不是白菜和钞票,而是“飞乐音响”!当时的“股民小白”们,估计一个个都懵圈得很,啥是市盈率?啥是KDJ?根本不存在的好吗!大家凭的可能就是一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朴素信念!
当时中国股市的“原始八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八股”,包括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爱使电子等等,那可是当时稀缺的“香饽饽”。想买?没门!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想卖?那得看看有没有接盘侠。这可不像现在,点点手机就能完成交易,那会儿,你得亲自跑到静安业务部,人挤人,汗流浃背地去喊价。而且,不是你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有钱还不一定买得到!买卖股票,在当时可不是什么时髦事,甚至带着点“投机倒把”的帽子。很多人都对这玩意儿充满了警惕,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搞不好是要“吃花生米”的!
但正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才让中国金融市场有了今天。你想啊,在那个年代,敢于触碰“股票”这个敏感词,那得有多大的勇气和智慧?邓小平同志那句著名的“可以看,可以试,但是要坚定”的指示,简直就是给这些金融探险家们打了一剂强心针,给他们撑起了胆子。所以,1986年的上海,它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交易所”,但它绝对是精神层面上、实践意义上的“交易所”,是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摇篮”,没有之一!
我还听说,当时有个股民,手里的飞乐音响股票,买的时候可能才几十块钱,后来涨了几倍。他激动得不行,跑到业务部,把票一亮,说要卖!结果工作人员一看,这票的面值上竟然被他用红笔划掉了“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写上了“上海人民银行”!原来这位大哥太兴奋了,以为这股票是上海的,就自己“改”了。这事儿传开后,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你想想,在那个对股票一无所知的年代,这种乌龙事件,是不是特别可爱?也特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懵懂和好奇。
当时的交易规则也是简单粗暴。你想要卖股票?好,写一张委托单,上面有你的名字、股票代码(如果有的话)、数量、价格。然后,你就等着吧,等有人愿意以你开出的价格买。如果买卖双方价格对上了,那就成交!整个过程没有电脑撮合,没有所谓的T+0或者T+1,一切都靠人力。这种“手作”的交易方式,在今天看来简直是“返璞归真”到了极致。但正是这种原始的交易,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魅力和风险,也为未来的专业化、电子化交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柜台交易模式,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简陋,但在当时却是无比大胆的创新。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股票流通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悄无声息地教育了民众什么是股票,什么是投资,什么是风险。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股票的出现,简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一部分人看到了“致富”的新可能,也让另一部分人看到了“炒作”的风险。这种社会观念的碰撞和适应,远比简单的买卖股票本身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所以,1986年的上海证券“所”,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或者一个时间点,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一种勇于探索的智慧,一种对市场经济模式的坚定信念。它就像一颗小小的火种,虽然在当时看起来℡☎联系:不足道,但却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点燃了证券市场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
想想看,那些当年在静安证券业务部排队买卖股票的人,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参与历史,可能只是单纯地觉得“这玩意儿能赚钱”。但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投下了宝贵的一票。他们是真正的“吃螃蟹”的人,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在后来的股市沉浮中,有赚有赔,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期、最真实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好了,今天的“梦回1986”就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历史书上那些干巴巴的文字,瞬间有了画面感和烟火气?所以啊,当你现在舒服地躺在沙发上,用手机App几秒钟就能完成一笔股票交易的时候,可别忘了,在四十多年前的上海滩,有那么一群人,硬是用他们的汗水和勇气,徒手搭建起了中国股市的第一个“交易所”。他们的故事,简直比现在的连续剧都精彩,有泪有笑,有懵懂有激情。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开始,才有了今天中国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当年那批“飞乐音响”的原始股,现在还在谁手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