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司机、尊贵的电瓶车主以及准备骑共享单车上班的打工人,大家新年好呀!是不是感觉刚拆完年终奖的红包,还没捂热乎,就听到了一个足以让你虎躯一震的消息?没错,传说中每十个工作日准时上演的悬疑大剧——《油价的命运》,又更新了!发改委带着“新年大礼包”闪亮登场,只不过这个包打开是“惊喜”还是“惊吓”,就得看各位的运气和钱包的厚度了。
别急着划走,咱们先来公布一下本轮调价的“中奖号码”。根据最新的官方消息,本次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如期开启,国内汽、柴油价格迎来了一次实实在在的上调!具体来说,汽油价格每吨上调了约200元,柴油价格每吨也跟风上调了190元左右。看到“吨”这个单位,大家可能有点懵圈,毕竟咱们去加油站,喊的都是“师傅,95加满!”,谁会说“师傅,给我来0.005吨92号”呢?
那咱们就换算成接地气的“升”来聊。折算下来,你我车里常备的92号汽油,每升大约贵了0.16元;而追求澎湃动力的95号汽油,则贵了0.17元;至于货车大哥们离不开的0号柴油,也同步上浮了0.16元。这数字听起来是不是不大?别天真了,朋友!按一辆普通家用车50升的油箱来算,加满一箱92号汽油,你就要比上次多掏8块钱!8块钱是什么概念?那可是一杯蜜雪冰城,或者两根烤肠,再或者四舍五入就是一个亿的小目标里微不足道但又让人心痛的一笔“巨款”啊!对于那些长途奔袭的物流卡车来说,一箱油动辄上百升,这多出来的成本,可就不是一杯奶茶能打发的了。
这时候,肯定有小伙伴要问了:“为啥啊?凭啥啊?说涨就涨,我的工资怎么没见这么积极?”好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这油价调整可不是发改委拍脑门决定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公式”。简单来说,就是紧紧盯着国际原油价格那俩“活宝”——布伦特(Brent)和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WTI)。这俩兄弟最近在国际舞台上可是戏份十足,相当活跃。
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就像个不定时炸弹,时不时“轰”一下,让全球市场的神经都跟着紧绷。红海那边的航运一紧张,原油运输成本立马“原地起飞”,国际油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毕竟物以稀为贵,运输不畅就等于供应变少。另一方面,欧佩克+(OPEC+)这个“产油大户俱乐部”也在玩心跳,他们宣布的减产计划正在逐步落实,市场上流动的原油少了,价格自然要往上拱一拱。这就好比菜市场的白菜,种的人少了,买的人还是那么多,摊主可不得涨价嘛!
当然,国际油价也不是只涨不跌的“永动机”。比如,美国那边的原油库存数据一公布,如果库存噌噌往上涨,就说明市场需求没那么旺盛,油价又会“吓得”往下跌一点。美元汇率的波动也会掺和一脚,通常美元走强,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就相对变贵,会抑制一些需求,反之亦然。所以,国际油价基本上就是在一个由地缘政治、供需关系、金融博弈构成的“大乱炖”里上蹿下跳,而我们国内的油价,就是看着这锅“乱炖”的成色来决定是多放盐还是少放油。
咱们国内的调价机制,还有个特别“傲娇”的设定。它有一个“10个工作日”的调整周期,还有一个“±50元/吨”的触发门槛。也就是说,在这10个工作日里,国际油价的平均变化幅度折算成人民币,如果超过了每吨50块钱,那好,国内油价就得跟着动一动。要是波动没超过这个数,发改委就会大手一挥,宣布“本次调价搁浅”,让一众等着看戏的吃瓜群众白等一场。回顾过去一年,这种“搁浅”大戏也是上演了好几次,让不少掐着日子等降价的车主,体验了一把“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失落感。
这次新年伊始的油价上调,可以说是给广大车主送上了一份“提神醒脑”的开年礼。社交媒体上已经哀鸿遍野,段子手们也纷纷出动。“昨晚下班顺路加满油的我,今天感觉自己像个股神!”“刚提新车的朋友,恭喜你,你的用车成本喜提‘史诗级加强’!”“我的电瓶车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这些调侃背后,是大家对出行成本实实在在的关切。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油费在日常开支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面对上涨的油价,各位老司机们也开始各显神通。有人开始研究“黄金右脚”驾驶法,力求油门踩得比绣花还温柔;有人下载了各种加油优惠APP,为了每升便宜几毛钱,不惜驱车十公里;还有人干脆把车停进了地库,重新拥抱地铁和公交,美其名曰“绿色出行,锻炼身体”。那些本来就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摇摆不定的准车主们,这下天平可能要狠狠地倒向“电”的那一边了。
所以,下次去加油站,当工作人员问你“加多少”的时候,你可能会下意识地摸摸钱包,然后从“加满”改成“加200”。毕竟,生活就是这样,总在不经意间给你上一堂生动的数学课。话说回来,油价都这么贵了,为什么洗车店的会员卡还是那么难用完呢?